同鄉會簡介

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介紹


“愛國愛鄉、造福鄉梓”


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於1938年創立,她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鄉會,也是香港最負盛譽的社團之一,時至今天日在冊會員人數超過9,000多人。本會起初名為隆鎮僑港同鄉會,在1959年4月11日以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为名。本會以舉辦同鄉福利事業,聯絡同鄉感情,發揚互愛互助為宗旨。先由海外鄉賢為救助鄉中貧苦大眾,集資回港,當第一批善款寄交後,適逢日軍陷港,無處投放,後由會董等人商議,決將餘款在港置業。經歷屆會董努力運籌,繼往開來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

創會初期,全靠鄉賢鼎力捐資,不但可以解決日常會務開支,還能購置界限街四層樓宇一幢為會產,月入租金,足供會所經常支出。正當鄉親團結一致謀求發展之時,卻遭日軍陷港,會務被迫停頓。此時,港人生活困難,而先賢大公無私,力保會產。先賢們千方百計把收到之租金積貯,以留復興餘地。直至1953年,會務雖未回復正常,但會款卻有增無減,涓滴歸會。在九龍六村火災發生之後,哀鴻遍野,急待施賑,先賢們瞭解到不少鄉親住于該處,生活無著,甚感傍惶,於是將所存租金,派發於同鄉受災者,計達2萬餘元,幫助同鄉渡過難關。

在1956年遂成立復會籌備委員會,辦理復會事宜。在眾鄉親大力支持下,購置新會址,此乃復會後第一次置業。同年12月復會籌備委員會結束,該會正式復會。1957年3月14日獲得香港社團註冊署核准立案,成為香港合法社團。

本會創會初期已置有會產,現擁有多間物業均出租作經費開支,根基穩固,會務不斷發展。多年來大力開拓會務,致力於服務鄉親、關心家鄉建設,作出不凡業績。

本會每年為會員舉辦多項有益活動,施棺放米,贈醫施藥,敬老尊賢,頒發獎助學金,組織會員旅行和參加家鄉各項大型慶祝活動等。近年對家鄉建設與福利亦率先贊助,如隆都公路修路,隆都、大涌兩間醫院,卓山中學校舍、中山市人民醫院門診大樓、博愛醫院建設等,沙溪和大涌鎮慈善籌款、中山慈善萬人行、慰問家鄉困難戶等必全力以赴。本會在香港的工作,主要聯絡所有鄉親並積極參與各項義務工作。例如協助東華三院、博愛醫院、仁濟醫院、公益金及其他慈善機構等的賣旗活動及其他慈善籌款活動。更積極參與地區工作,支持愛國愛港人士的各項地區選舉與立法會選舉及反港獨、撐釋法等具體活動。在歷屆選舉中,我們都發動同鄉會的鄉親,全體出動大力幫忙拉票、洗樓及街站派發宣傳單張等。本會更有龐大的義工團隊,發揮「隆鎮精神,服務人群」一向宗旨,助老扶幼,匡扶弱勢社群,不遺餘力地盡好社會責任。會董會秉承同鄉會的優良傳統,以敦睦鄉親,造福鄉梓為依歸,做到上下一心奮發進取,共同努力!本會人才輩出,會員中有多位鄉賢榮獲廣東省各巿、各級的榮譽稱號,更有會員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勳章。

本會立場鮮明,愛國、愛港、愛家鄉,堅決擁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,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,特别在2020年剛立的港區國安法,為香港安定繁榮作出貢獻,我們更會承先啟後,樹立榜樣,鼓勵年青才俊會員,積極參加及融合,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發展,同建設,享成果,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共同奮發!邁步前進!


隆鎮的歷史


現今的「隆鎮」,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(公元一一五二年)時屬於「香山縣」的「龍眼都」,於清道光七年(公元一八二七年)「龍眼都」被改為隆都,於公元一八八零年被改為「隆鎮」,近代的稱號更改發生在公元一九一零年,「隆鎮」被更改為「香山縣」的「第二區」。根據北宋朝時樂史在《太平寰宇志》中記載,「香山」的名字始於五桂山。因為五桂山的山中多出產奇異花卉,而其香味能飄於十里之外。因此,五桂山又名「香山」。「香山縣」在中國的歷史上,存在於公元一一五二年到公元一九二五年,是中山市的前身。「隆鎮」指中國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,大涌鎮,橫欄鎮,西區沙朗和板芙鎮西部一帶。居住在當地的人,稱為「隆都人」或「隆鎮人」。隆都人常使用隆都話。

隆都話是沙溪、大涌兩鎮方言,俗稱西鄉村話。中山市內的坦背鎮觀欄村、南區環城的月山村、寮後村、金溪村、沙田村、樹涌村,板芙鎮的深灣村,神灣鎮的芒涌村,珠海市淇澳島等較小的“方言島”。使用該方言的人口約12萬人。內部大致可以分為4種:隆都話(狹義)、張家邊話、南蓢話、三鄉話。

大約在唐未時期,閩(即今天的福建)的漁民或因避戰亂而從閩地流徙。部分的人經水路南下到的龍眼都一帶的地方,並在此定居下來。之後,有其他的流徙的閩居民經多次的大型遷徙,當中包括了方族、蔡族、王族等。他們多數以閩語作為各地交際及溝通的主要語言。

及後,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香山縣成立後,龍眼都一帶地域人口漸漸增多,由於已定居下來的居民多數以閩語作為主要語言,從其他地方遷徙過來的人,為了適應當地生活,都會學習閩語。經過多年的生活習慣、文化的演變,在龍眼都的閩語漸漸演變成為閩南話的一個支派,學者多數稱在中山一帶的閩南方言為中山閩語。中山閩語當中,在沙溪、大涌一帶稱為隆都話;張家邊一帶稱為張家邊話;南蓢一帶稱為南蓢話;拱北一帶稱為拱北話;三鄉一帶又被稱為三鄉話。

在南宋時代,最早期的隆都話,並沒有分文讀或白讀。所謂文讀,指閱讀書寫文字時的發音;白讀指日當社交、溝通時的語音。其後到了明、清兩代,大多數的私塾或學堂,多數以粵語作為教學的語言,久而久之,隆都人在文讀時使用粵語,白讀時沿用隆都話。加上有不少的從外地引入的新事物,隆都語的發音漸漸加進了一些粵語或者一些國外如英語、葡語的音譯。例如:扳手(英語Spanner)隆都語為粵音的「士巴拿」、西紅柿(西班牙、葡語及德語均寫作Tomate)的發音近似粵音的「都媽打」。


會徽釋義



一九五六年會徽—-總務部副主任劉靄庭君設計

本會前期,原無會徽之設,迄復會籌備委員會成立,僉認會徽乃一會之象徵,歷為任何組織所同重視,豈容久付闕如?於是徵稿公開,請各抒偉見,設計繪圖,以供採擇。旋荷同情諸君子,匠心刻意,珠玉紛投;其間或以我鎮名勝虎遜岩,曾是當年高隱士藏修所在為標榜;或以卓旗山雄峙一方,鄉村星羅棋佈為題材;又或以時輪海舶,嘉禾朝暾為圖案;林林種種,無美弗臻。第察凡所提供者,雖甚週詳,惜表達困難,佈局構圖,賅括匪易,逼於割愛,再廣徵求。時適總務部副主任劉靄庭君運其精思,操其健筆,嶄然以其傑作應徵,即今通過會議,業予實施,朗若列眉,輝同滿月之上刊會徽是也。為論其構圖與著色,涵義如何?可得而詮釋者如次:
構圖:心形中央,取萬象一心,集中意志之義,內標古篆隆鎮二字,表示我隆鎮已有悠長歷史,與綿遠源流。光芒從內線射出,乃萬道毫光,照耀寰宇。下廓繞以圓周,而冠本會中英文字,則取規矩方圓,正明定分之明訓焉。

著色:隆鎮二字白色,取義於純潔,心形紅色,取義於熱情,心形以外,青質白章,青色代表偉大,白色代表光明,外環用黃色,富正義感。中英文名色用深綠,則作莊嚴觀也。 當時總務劉君出其餘緒,繪成斯圖,得體大方,見者翕服。所望海內外同鄉,知著由微,即小見大,勿徒視為瓶花飾品,而當奉為我會永恆之象徵,神聖之表現。由向為梓里謀幸福之途邁進,則劉君構圖著色之深意,將賴同心協力而益昌矣,馨香禱之。

獎項殊榮




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獲得以下獎項殊榮:
● 2010-2012 年沙溪社會福利基金會副會長單位

● 2008-2010 年沙溪社會福利基金會委員單位

● 2007 年Hawley & Hazel Chemical Co (zhongshan) Ltd 白金獎

● 2006 年中山市慈善萬人行榮譽證書

會董會組織架構


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第三十三屆會董會組織架構成員名單

會 長 :劉 炎

副 會 長 :曾再儂、 李觀權、 方耀光、 龐錦雄

監導資政顧問 :黃廣流

常務董事會 :劉 炎、 黃廣流、 曾再儂、 李觀權、 方耀光、 龐錦雄、 林漢中、 余洲星、 王泳強、 李勁冲、 劉維力、 黎宏照、 劉鶴年

常務董事會顧問:李壽良 楊尚正

第一副會長曾再儂負責管轄:
財務部部長:林漢中 副部長:蕭伯川、 林潤泉 委員:劉維力、 阮國航
租務部部長:蕭榮安 副部長:李勁冲、 馮輝能 委員:李壽良
投資部部長:方栢永 副部長:楊智強、 余白蓮 委員:阮素明

第二副會長李觀權負責管轄:
總務部部長:余洲星 副部長:李 峰、 楊石磊 委員:梁文康 辦公室主任:余洲星

稽核部部長:董志宏 副部長:黃燕卿、 高鳳英 委員:鄭錦章
資訊部部長:方慶源 副部長:伍國江、 楊光林 委員:李偉銜、 繆隆光
特邀委員:黃志寬
第三副會長李壽良負責管轄:
公關部部長:阮昔非 副部長:李偉清、 楊燕玲 委員:方澤流
福利部部長:余淑霞 副部長:蕭冠文、 梁 影 委員:方蘭芬
特邀委員:林華清
康樂部部長:黃麗卿 副部長:阮蟠禧、 阮英華 委員:余靄婷、 林凱嫦

第四副會長方耀光負責管轄:
婦女部部長:劉放鳴 副部長:黃芙妍、 黃玉玲
青年部部長:李鈞灝 副部長:賈倩明、 馮英傑 委員:黃啟賢
學務部部長:方蘭英 副部長:王美玲、 馮漢秋 委員:黎宏照、 劉鶴年

仲裁委員會:
主任:王泳強 副主任:李勁冲
委員:劉 炎、 黃廣流、 曾再儂、 李觀權、 方耀光、 龐錦雄、 李壽良、 林漢中、 余洲星、 劉維力、 楊智強

會刋編輯委員會:
主任:方蘭英 副主任:方慶源
委員:伍國江、 楊石磊



會訊


創刊號、 第二期、 第三期、 第四期、 第五期、 第六期、 第七期、 第八期、 第九期、 第十期、 第十一期、 第十二期、 第十三期、 第十四期、 第十五期、 第十六期、 第十七期、 第十八期、 第十九期



會史


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(簡史)


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於1938年創立,她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鄉會,也是香港最負盛譽的社團之一,時至今天日在冊會員人數超過9,000多人。本會起初名為隆鎮僑港同鄉會,在1959年4月11日以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为名。本會以舉辦同鄉福利事業,聯絡同鄉感情,發揚互愛互助為宗旨。先由海外鄉賢為救助鄉中貧苦大眾,集資回港,當第一批善款寄交後,適逢日軍陷港,無處投放,後由會董等人商議,決將餘款在港置業。經歷屆會董努力運籌,繼往開來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

創會初期,全靠鄉賢鼎力捐資,不但可以解決日常會務開支,還能購置界限街四層樓宇一幢為會產,月入租金,足供會所經常支出。正當鄉親團結一致謀求發展之時,卻遭日軍陷港,會務被迫停頓。此時,港人生活困難,而先賢大公無私,力保會產。先賢們千方百計把收到之租金積貯,以留復興餘地。直至1953年,會務雖未回復正常,但會款卻有增無減,涓滴歸會。在九龍六村火災發生之後,哀鴻遍野,急待施賑,先賢們瞭解到不少鄉親住于該處,生活無著,甚感傍惶,於是將所存租金,派發於同鄉受災者,計達2萬餘元,幫助同鄉渡過難關。

在1956年遂成立復會籌備委員會,辦理復會事宜。在眾鄉親大力支持下,購置新會址,此乃復會後第一次置業。同年12月復會籌備委員會結束,該會正式復會。1957年3月14日獲得香港社團註冊署核准立案,成為香港合法社團。

本會創會初期已置有會產,現擁有多間物業均出租作經費開支,根基穩固,會務不斷發展。多年來大力開拓會務,致力於服務鄉親、關心家鄉建設,作出不凡業績。

本會每年為會員舉辦多項有益活動,施棺放米,贈醫施藥,敬老尊賢,頒發獎助學金,組織會員旅行和參加家鄉各項大型慶祝活動等。近年對家鄉建設與福利亦率先贊助,如隆都公路修路,隆都、大涌兩間醫院,卓山中學校舍、中山市人民醫院門診大樓、博愛醫院建設等,沙溪和大涌鎮慈善籌款、中山慈善萬人行、慰問家鄉困難戶等必全力以赴。本會在香港的工作,主要聯絡所有鄉親並積極參與各項義務工作。例如協助東華三院、博愛醫院、仁濟醫院、公益金及其他慈善機構等的賣旗活動及其他慈善籌款活動。更積極參與地區工作,支持愛國愛港人士的各項地區選舉與立法會選舉及反港獨、撐釋法等具體活動。在歷屆選舉中,我們都發動同鄉會的鄉親,全體出動大力幫忙拉票、洗樓及街站派發宣傳單張等。本會更有龐大的義工團隊,發揮「隆鎮精神,服務人群」一向宗旨,助老扶幼,匡扶弱勢社群,不遺餘力地盡好社會責任。會董會秉承同鄉會的優良傳統,以敦睦鄉親,造福鄉梓為依歸,做到上下一心奮發進取,共同努力!本會人才輩出,會員中有多位鄉賢榮獲廣東省各巿、各級的榮譽稱號,更有會員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勳章。

本會立場鮮明,愛國、愛港、愛家鄉,堅決擁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,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,特别在2020年剛立的港區國安法,為香港安定繁榮作出貢獻,我們更會承先啟後,樹立榜樣,鼓勵年青才俊會員,積極參加及融合,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發展,同建設,享成果,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共同奮發!邁步前進!

請觀看本會簡史視頻:https://youtu.be/aRIiROY35dA